第一节 以正见正志安心
树立正确的知见(人生观、世界观)和人生理想、宗教信仰,是治理自心、净化自心的第一步。
一、树立正见正信
自觉地治心、修心,首先需要有正确的见解或人生观和信仰为主 导,佛法四谛中道谛之“八正道”,即以正见为首。《中尼柯耶·浮迷经》 佛强调,欲获修行功果,首先要有正见,缺乏正见如榨沙取油、挤牛角 取乳、凝水取酪、钻湿木取火,终不可得。《中阿含经》卷十八《郁伽支 罗经》佛言 :
正念正智,善自御心,令离悭贪,意无忧戚。
教人以如实知见的正智驾御自心,离悭吝、贪婪、忧愁、悲观等不 良心态。大乘菩萨行六度强调每一度皆须以般若(如实知见的智慧)为 导,有般若如首如目,其余五度如足及“五度如盲,般若如导”[1] 之喻。 般若智以正见为先,是对八正道中正见义的深广化。
佛教诸乘诸宗所谓的正见,有广狭深浅之别,分多个层次。《杂阿 含》卷二八第785经佛陀说正见有世间、出世间两方面。见布施必有 善报,知世间有阿罗汉已度生死,为世间正见,此正见能使人“向于善 趣”,不堕恶道。知晓四圣谛,思惟抉择观察,为出世间正见,可指导人 超 出 生 死 。《 杂 阿 含 》 卷 十 四 第3 4 7经 佛 陀 教 人 “ 先 知 法 住 ,后 知 涅 槃 ”, 可以看作学习佛法、获得正见的两阶进程。知法住(巴利文dhamma- tthiti-nanam),即得“法住智”,主要指通晓世间五蕴六入十八界、业因果 报等道理,确信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知涅槃,即得“涅槃智”,谓通晓 如何获得涅槃的道理,确信四谛十二因缘为颠扑不破的真理,如法修 行必能超出生死。真理又分为真、俗两个方面,称“二谛”,知法住属俗 谛,知涅槃属真谛。真、俗二谛,实际上是以一缘起法则如实观察的结果 :以缘起观一切现象尤生死苦恼的因果联系(法相),知因必生果,业 果相续,是为俗谛 ;以缘起观一切现象及生死苦恼的终极本质、不变体 性(法性),知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灭,是为真谛。通达真谛,须 从俗谛入手。
先知俗谛后知真谛,被佛教诸宗强调为学习佛法、树立正见的通 途。俗谛尤其因果业报,是进行道德修养、做好人、自觉持戒的主导, 龙树《中观宝鬘论》偈谓“先增上生法,后生决定善”——应该首先明 白如何做一个好人,然后才能出生出世间的无漏善。提婆《四百论》 有偈云 :
先遮遣非福,中应遣除我,后遮一切见,如此为智者。
谓善于说法教化世人者,首先应让人明白因果报应之理,通晓俗 谛,能自觉止恶(非福)行善,其次通晓诸法无我的真谛,最后断除对因 果、无我、空等一切见解的执著。宗喀巴《菩提道次第总摄颂》将学佛 三要(出离心、菩提心、正见)中的清净正见义以“业果非无我非有”一语 总摄之,业果非无为俗谛,实我非有(无我)为真谛,真俗不二,不偏不 倚,是为中道正见。天台、华严等“一乘圆教”更强调由对本宗教义的
“圆解”而得正见,是“起圆行”(圆满的修行)之前提。藕益《灵峰宗论》 卷一有云 :
先开见地,后可言修证。
在正见基础上建立的对佛法的信仰,称为正信。太虚《世界佛学 苑之佛法系统观》说发起真实的信心是学佛最先决的条件,“但此信心 并非泛泛的信仰,而是从研究教理,或实习修行后所得成的真诚确信。 谓信三宝、四谛、业果报等,真实不虚。”信心成就,始为真正的佛弟子。 其《怎样建设现代中国的文化》说佛教的正信以对佛法僧三宝的胜解
为前提而建立,“胜解力生,乐欲乃起,信解乐欲心净名信,由智而信, 智信一致,非基督教等盲从之信仰,而不违于哲学科学之推究实验”。
正见正信,提供给人以正确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观,使人获得 安身立命之本,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,在险恶的人生风浪中不致于迷 失方向,因而保持健康的心灵,可谓最有效的意义疗法,足以治疗现代 人因意义丧失、价值失范而导致的种种精神心理疾病。如《杂阿含经》 卷四十六第 1223 经佛言 :
正信于如来,决定不倾动,受持真实戒,圣戒无厌者,于佛心清 净,成就于正见,当知非贫苦,不空而自活。
谓具有正信正见者,即便穷到身无分文,也是精神上的富有者,其 人生不会空过,必然会有意义、有价值。反之,缺乏正见正信,即便富 甲天下,也是精神上的穷人,其人生必然是无意义、无价值或负价值, 其精神、心理必然难以健康。
staff.buddha@service.netease.com